(资料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晶)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组织编写的《2022中国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正式出版。该书详细介绍了2022年度中国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的具体情况,是今年一月发布的《2022中国大学、央企、城市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系列报告》的梳理和集成。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洪忠在序言中介绍,互联网是人类最大的一条信息沟通渠道,互联网像现实社会一样构成多样,有Google、Bing等搜索平台,有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头部的社交媒体平台,有新兴的TikTok等短视频平台,有私密性较高的Telegram等平台,还有更多的中小用户规模平台,以及细分化用户的各类平台,更有不同语言的异构网络空间等。要评估我国大学、城市、中央企业的海外网络传播力效果难度很大,也不可能有完美的评估模型,不同的评估模型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对“海外网络传播力”理解分为在场、关注、承认、认同四个层次。2022年的考察指标权重也从第一个层次的“在场”向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转向,不仅仅是考察主体有多少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发了多少内容,更需要考察引起什么话题,得到多少关注与评价甚至得到多少承认。由于互联网空间的多样性,不可能对所有平台或者所有数据进行采集,团队主要选择了头部互联网平台开展测量。同样,因为语言不同而存在互联网异构空间,不同语言的互联网空间会呈现不同的景观,对多种语言的数据采集与处理也是有难度的,研究团队选择互联网空间使用量最大的英语开展测量。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团队从2014年开始发布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报告,连续9年开展此项工作,力图探索一个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的海外网络传播模型,并跟进互联网演进要求,使模型兼具稳定性与可拓展性。项目在每年的10月正式启动,年底发布报告,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当期报告提出意见。会后,则将报告集结成书,来年出版,并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传播研讨会。
张洪忠表示,9年来,我们坚定恪守学术原则,保持中立态度,团队核心成员在项目开展期间不和考评方接触,完全是背靠背的分析,使用自有课题经费来开展工作。海外网络传播力项目也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项常规科研工作。2022年的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与往年流程基本一样,有10位研究生一年级同学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另外还有一二十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具体数据采集、标注等辅助工作,张洪忠、方增泉、周敏三位老师设计分析框架和把握项目进度,并和苏世兰博士一起设计指标体系权重等。该项目也成为训练研究生一年级同学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的手段之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