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5500 字
【资料图】
阅 读 需要 16分 钟
人类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有许多艺术家的才华都是一直到他们死了之后才被人赏识的。这种事情发生的次数太多了,我简直敢于根据它来创造出一条定律。这个定律就是:每个无名的、没人理会的艺术家在他死后总会被人赏识,而且一定要等到他死后才行,那时候他的画也就身价百倍。
——马克·吐温《他是否还在人间》
2021年10月18日,佳士得纽约秋拍专场“考克斯珍藏:印象派的故事”精选拍品于伦敦巡展,工作人员正在展示梵高创作于1889年的《橄榄树和柏树间的木屋》。该画最终在纽约拍出天文数字般的价格——713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56亿元)
唯一的《红色葡萄园》
1890年7月27日傍晚,37岁的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在瓦兹河畔奥威尔(巴黎北部村庄)的一片麦田里,用一把7毫米口径的左轮手枪朝自己开枪。但受了重伤的梵高竟然还能挣扎着回到小酒馆。弟弟提奥很快被从巴黎召唤过来。梵高躺着受了两天的煎熬和折磨。7月29日午夜之后的12点半,他在弟弟的怀抱中勉力呼吸,对“亲爱的提奥”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想就这样死去。”他又在那儿躺了半个小时,一条手臂搭在床的一边,手搁在地板上,张大了嘴,呼吸急促。凌晨1点刚过一会儿,文森特·梵高睁大双眼,那颗狂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年仅37岁。
还有一种说法,梵高死于他杀。尽管这样的“阴谋论”几乎从梵高一去世就开始流传,但从他生前留下的文字看,梵高对死亡并不是毫无思想准备:“画家只接受死亡和埋葬,以他们的创作,对下一代或者是下几代人说话。这便是全部了吗?在画家的生活中,死亡或许并非是最难过的事。”
或许,对于梵高来说,死亡才是一种解脱。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梵高饱尝人间的冷遇与歧视,终年与孤独、苦难为伴。敬爱的长辈视他为无所作为的寄生虫;他爱慕的姑娘视他为讨人厌的傻瓜;甚至曾经被他同情和帮助过的社会底层人都把他当作疯子。即使热爱的绘画事业也没有改变他的处境:“画油画就像是娶了一个永远花不够钱的妻子,这使我伤透了脑筋。我对自己说,即使画出一幅好的作品,别人买它也值不了几个钱。画画要花钱,这使我成为一个穷光蛋。”梵高的作品在当世更被认为是疯子在用颜料堆砌画布。今天的人们大约很难相信,大名鼎鼎的梵高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居然需要不厌其烦地向别人推销自己的画作。就在去世前几天(1890年7月23日),在写给提奥的信里,梵高还在介绍自己的作品:“也许你应该看一眼杜比尼花园的素描,它是我画得最认真的一幅油画”“你不能从这里获得好的图画,我已经把自己的需要降到最低了”。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梵高一生创作超过2000幅画作,却只成功卖掉其中一幅!
这幅“唯一”的画作,就是《红色葡萄园》。1888年10月28日,梵高与另一位著名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在傍晚散步时偶然发现了一座葡萄园。后来,梵高描述自己目睹的葡萄园场景:一片红色的葡萄园,像浸润在红葡萄酒中。在远处,它逐渐变黄,直至黄绿色的天空中悬挂一轮太阳,夕阳反射在雨后的田野,到处闪现着紫色和闪闪发光的黄色。
《红色葡萄园》,1888,梵高,布面油画,现藏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这是梵高生前唯一一幅卖出的画作
尽管梵高喜欢在户外画风景画,但他还是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运用想象完成了《红色葡萄园》。在画中,一个红色的葡萄园,葡萄树的枝条延伸到画面的前景,呈现出丰富的红色调。画面中还有一些工人正在收获葡萄,远处是一座建筑物和一片山丘。画上天空的颜色已经部分消失。晚近的一项技术分析表明,梵高使用的是铬黄色颜料,这种颜料在光照下会变暗。他原来的黄色会更亮,更引人注目。
1889年4月,梵高将这幅画寄给住在巴黎的弟弟。提奥形容它“非常漂亮”,把它挂在他和新婚妻子乔·邦格(Jo Bonger)刚刚搬进的巴黎公寓里。第二年初,梵高被邀请参加由著名的比利时前卫艺术家协会组织的“布鲁塞尔二十人展”,他选择的画作中就包括这幅《红色葡萄园》。在展会上,安娜·波赫(Anna Boch)以400法郎(相当于现在的1000美元)买下了它。有人认为,这不光是因为波赫的艺术眼光,也是出于想在物质上帮助穷困潦倒的梵高的同情心。波赫把这幅画藏在家中,以供自己和到访的友人欣赏,直到1906年将其售出。两年后,《红色葡萄园》被前卫的莫斯科收藏家和纺织厂老板伊万·莫罗索夫(Ivan Morozov)从巴黎一家美术馆购得。这时,要价已升至3万法郎。俄国革命后,莫罗索夫的藏品被收归国有。最初,画作被保存在他位于莫斯科的豪宅里。1948年,《红色葡萄园》被转移到著名的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至今还是其中的重要展品。
“加歇医生”的沉浮
实际上,《红色葡萄园》从起初的“友情价”一路上涨到天文数字的售价,正是梵高画作得到世人认可的一个缩影。在梵高去世前后,艺术评论家艾尔伯特·奥瑞尔已在杂志《法兰西信使》上发表长篇的充满赞美之词的文章,称赞梵高这位孤独的天才为艺术界带来新鲜的空气。伴随着梵高戏剧性的死亡,很快出现了大量有关他的展览、传记和出版物,梵高几乎一夜成名。在他去世仅仅几周之后,提奥就在巴黎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展览作为纪念。1892年,荷兰已举办许多梵高的作品展,这些展览大量引用杂志和报纸中赞美的文章。进入20世纪后,一个为艺术献身的画家形象逐渐成形。梵高的画作也逐渐在艺术拍卖市场上变得炙手可热。
《加歇医生的肖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保罗·加歇(Paul Gachet)是位精神病医生,而梵高正是他的病人。可梵高对这位大夫的第一印象倒也有趣:“我看到了加歇医生,他给了我一种相当古怪的印象,但是作为医生的经历必然会让他有足够的力量与精神问题做斗争。在我看来,他至少也像我一样遭受着严重的痛苦。”尽管如此,加歇医生的治疗看来有一定效果,梵高的睡眠变得规律了,“我晚上9点钟睡觉,大多数时间都是5点钟起床”“加歇医生说他认为我不可能再次发病,事情进展得非常顺利”。两人的关系也因此变得很好。梵高在写给弟弟的信里就说:“现在除了加歇,没有任何东西,完全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让我留在这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梵高完成了《加歇医生的肖像》,时间大概在1890年6月,也就是他去世前一个月左右。
《加歇医生的肖像》(第一版),1890,梵高,布面油画,私人收藏
画中的加歇医生戴着一顶白色便帽,双手是淡肉色,身上穿着一件蓝色的长及两膝的大礼服,衬着一块钴蓝的背景。他靠在红色的桌子上,桌上放着两本黄色的书,与一束开紫色花朵的毛地黄。这位医生身体消瘦,做出倾斜的态势,一手用力支撑,构成画面的平衡之感。但通过人物若有所思的神情以及憔悴不堪的面容,焦虑、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实际上,《加歇医生的肖像》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原本属于加歇本人,他的继承人后来将其赠予法国政府,目前悬在巴黎的奥赛美术馆中。但更著名的则是另一个版本。1897年4月,这一版本的《加歇医生的肖像》被丹麦哥本哈根的爱莉丝买下,代价只是区区300法郎。到1904年,它来到德国汉堡银行家儿子凯希勒的家里;1910年,画商德鲁埃成为这幅画的新主人;1911年,法兰克福的施泰德(Städel)艺术中心将其据为己有。这时,《加歇医生的肖像》的售价已经达到20000法郎——短短十多年间价格上涨几乎100倍!之后20多年时间里,《加歇医生的肖像》一直安静地待在施泰德艺术中心里,直到一场变故突如其来地来临。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登上德国的权力宝座。这位“元首”在早年曾经向往成为一位画家,1907年至1908年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但两度落榜,而在1908年至1913年,落魄的希特勒一度以贩卖画作维生。由于这段经历,希特勒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只不过,他的艺术倾向是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对现代艺术毫无兴趣。在希特勒眼里,一切现代艺术都是“退化的、颓废的”,是给精神病患者欣赏的,是“艺术的口吃”。如果是普通人,这样的个人好恶倒也无可厚非,但当希特勒上台后,他手中的权力却让其对艺术审美的偏见变成一场浩劫。1937年7月,纳粹政权在慕尼黑举办一次“退化艺术展”,所选的作品大约有6000件,被当局充公的《加歇医生的肖像》就赫然在列!
展览结束后,部分展品被公开拍卖换取外汇,大部分则被付之一炬。《加歇医生的肖像》属于幸运的前者。希特勒的副手,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将其换得53300美元的外汇。1939年,《加歇医生的肖像》随着它的新主人齐格弗里德·克拉马斯基来到美国纽约,在这儿一待就是50年(曾借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
到1990年5月15日,在《加歇医生的肖像》诞生百年之际,克拉马斯基家族决定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公开拍卖《加歇医生的肖像》。短短三分钟时间里,这场拍卖就创造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日本财阀,大昭和制纸(今日本制纸,日本第二大纸商)创始人的儿子、当时的名誉董事长斋藤了英以8250万美元(当时约合124.5亿日元,其中画价7500万美元,外加10%的买家佣金)的巨款将其据为己有。《加歇医生的肖像》也因为如此高的拍卖价格而变得更加出名。不过,据说斋藤了英收到这幅名画后,只是简单地看了一眼便放进了储藏室。于是,它被放在用布料蒙着的画框里沉睡了多年……
真假《向日葵》
这样的做法,不由让人揣测,当时身价接近8亿美元的斋藤了英这位“富二代”高价收购《加歇医生的肖像》并非出于纯粹的艺术欣赏。平心而论,这样的怀疑倒也不是空穴来风。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的短暂癫狂。一时间,财大气粗的日本国民在国外掀起“买买买”的热潮,除了购买大量美国国债外,从曼哈顿的摩天大楼到苏格兰的高尔夫球场,从法国的酿酒厂到香港的证券中心,买家里不乏东洋人的身影。艺术品市场也是当时日本人出击的重点领域。譬如,三越百货公司用3750万美元购买了毕加索的《杂技演员之家》;立邦赛车场的主人为拥有毕加索的《瑟雅瑞的喜宴》花费了5200万美元;而东京都现代美术馆为购买3500件绘画,竟花去415亿日元。其中,自然有“炫富”的成分,但也存在精明的算计。一种“財テク(理财技巧)”可以让经济巨头逃避继承税,即通过公司出资收藏艺术品,以便将财产变通地留给子女。出于这个原因,在这一时期为日本人天价购得的梵高作品并不止《加歇医生的肖像》一幅。早在两年前,著名的《向日葵》就已经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拍卖会。
《向日葵》是梵高绘制的一系列静物油画的统称。画家于1888年8月在法国南部阿尔勒绘画了第一幅15朵的《向日葵》和第一幅12朵的《向日葵》,其余的作品在翌年1月绘成。全部作品都画在93×72厘米的帆布上。
1987年1月,佳士得拍卖行宣布已获得委托,将在伦敦拍卖世界著名绘画大师梵高的作品《拥有十五朵向日葵的花瓶》,拍卖时间定于梵高的诞辰3月30日。拥有丰富拍卖经验的佳士得拍卖行将这幅画的估价定为1000万英镑,而起拍价则设定为500万英镑。
拍卖当天晚上,拍卖大厅里座无虚席,气氛相当紧张。竞价迅速展开。550万英镑、600万英镑,很快就有人叫到了650万英镑。许多竞拍者聚集在大厅内、侧厅里,还有通过电话报价的众多买家仍然在不断竞价。价格扶摇直上,在4分钟里提高了4倍。当《拥有十五朵向日葵的花瓶》的价格被叫到2000万英镑时,拍卖大厅内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时,买主一个个退出竞价。竞争渐渐集中到两位通过电话报价的经纪人身上,两位不露身份的顾客在电话中竞相不让。闪光灯、摄像机的镜头对准提线木偶一般的经纪人。最终,当竞拍价格达到2250万英镑时,其中一位买家终于放弃了。《拥有十五朵向日葵的花瓶》以史无前例的2250万英镑的天价落槌成交,再加上10%的佣金,买主一共需要付出2475万英镑(当时相当于大约3970万美元)。
这位神秘买家是何许人也?答案很快大白天下。两位在电话里进行激烈竞争的神秘买家分别是日本的安田水上火灾保险(现名“损害保险Japan日本兴亚”)的董事长后藤康男与澳大利亚大亨庞雅伦(Alan Bond),笑到最后的则是前者。
1987年3月30日,伦敦,梵高作品《拥有十五朵向日葵的花瓶》在佳士得拍卖行上拍,起拍价500万英镑,最终日本安田水上火灾保险董事长后藤康男以史无前例的2250万英镑天价落槌成交,开创了梵高画作价格的世界纪录
《拥有十五朵向日葵的花瓶》为安田水上火灾保险购得之后,收藏于安田火灾东乡青儿美术馆(今SOMPO美术馆),并于1987年10月开始展出。这座美术馆主要收藏日本画家东乡青儿的作品,而《拥有十五朵向日葵的花瓶》却成为其中最为昂贵的展品。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幅天价画作的真伪后来一度引起争论。1997年10月,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就撰文怀疑,这幅油画杰作是法国画家及艺术收藏家埃米尔·舒芬尼克尔(Émile Schuffenecker)的仿作。此公本身在美术界名声平平,但他与梵高挚友高更关系密切,也是梵高作品的第一批收藏家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就有人怀疑舒芬尼克尔篡改了梵高的作品,或者干脆制作了赝品。如果现在还收藏在SOMPO美术馆的《拥有十五朵向日葵的花瓶》真的只是出于舒芬尼克尔之手的话,毫无疑问后藤康男就当了一回“冤大头”——就像2018年的热播日剧《行骗天下JP》里的台词揶揄的那样,“泡沫经济时期,有许多愚蠢的日本人在海外被不良画商宰过”……尽管主张《拥有十五朵向日葵的花瓶》乃是梵高真迹者依然大有人在。
虽然这些争议未有定论,但《拥有十五朵向日葵的花瓶》毕竟开创了梵高画作价格的世界纪录。巨大的新闻效益使得连那些对美术没有兴趣的人都知晓了《向日葵》系列的大名。2015年《名侦探柯南》的电影版《业火的向日葵》就将梵高的画作《向日葵》当作整个故事的主要线索。甚至2022年10月14日11时左右,两名来自激进环保组织的成员也来到英国国家美术馆朝《(15朵)向日葵》泼了两罐番茄汤罐头。幸好画作外有一块玻璃屏保护,除外层框架轻微受损外,《向日葵》画作并未受到损害。
《拥有十五朵向日葵的花瓶》,1889,梵高,布面油画,现藏日本SOMPO美术馆
生前穷困潦倒的梵高若是地下有知,不晓得对于此情此景,又会做何感想。
参考文献:
拉斯·特维德:《1985—1991艺术品收藏盛衰录》
罗伯特·莱西:《拍卖帝国:索斯比拍卖行纪实》
甘木:《梵高之死:一个传奇的诞生》
解立群:《论纳粹帝国时期梵高的“退化”艺术》等
如何快速找到我们
进入“国家人文历史”公众号主页
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END
作者| 郭晔旻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彦文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7月上,原标题为《不断打破的天价梵高作品拍卖史》,有删节,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推荐
19世纪下半叶
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
梵高虽籍籍无名
但他的画作
却已经为接下来一百年的现代艺术
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追溯梵高短暂又热烈的创作生涯
再回顾那一幅幅熟悉的画作
或许就会理解梵高
“我,就在我的画中”
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
↓↓↓
“在看”的永远18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