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
导言
(资料图)
墨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与儒家一起并称为显学。孟子曾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当时墨家学派的影响力。墨子将自己的主张归结为十个不同的方面,称为“十事”,分别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在“十事”中,兼爱最为关键,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墨学所标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墨子所主张的兼爱是一种无差等之爱,是一种不论贵贱、视人如己的爱。墨子提出了兼爱也意味着人类对自身以及相互关系在认识上的一次新的觉醒。
提要钩玄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都发生了巨变,百姓流离失所,社会上也出现了诸如“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等问题。百姓困苦,民不聊生。在这个背景下,墨子反对西周的宗法伦理,把“爱”作为一种超越一切义务规范、并可以贯穿各种社会关系的新的伦理观念提了出来;他在探讨社会动乱的原因是说道:“乱自何起,起不相爱”,认为人与人不相爱是导致社会动荡最为根本的原因,因而道德问题视为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及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关健。
墨子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他的破局之法:兼爱。将兼爱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规范中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要求将他人之国看做自己的国,将他人之家看做自己的家,把他人做自己来爱护。墨子认为倘若天下之人都能够贯彻兼爱的理念,就可以消解乱世的种种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平衡,社会就会变成“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这样和谐美好的样子。
墨子的兼爱思想,透露着一种崇高的追求,亦展现了一种远大的理想:消弭一切纷争,人们不再有贵贱之分,亦无强弱之别。墨子之所以会有这种伟大而崇高的理想,根源在于下层劳动者之间真切朴实、彼此相爱的道德观念。他希望能够将这种观念推广开来,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假使人人相爱互助,社会上互相残杀争夺的现象便会消失,自然能够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因而墨子赞扬兼爱说:“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墨子的兼爱思想也透露着一股浓厚的功利主义,即以事物所达到的效果来评判事物自身的价值。他认为论证兼爱时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人们相互爱护彼此,也相互利益彼此,这在价值上是十分有意义的。墨子也认为人们应当要遵循对等互报的原则,倘若人们违背了这一原则,人们就会再次堕入“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种混乱的局面而饱受其害。
墨子还在兼爱的原则上进行延伸,便得到了非攻。墨子反对人与人乃至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攻伐。他认为连绵不断的战争有百害而无一利,基于此产生了“今至大为不义攻国”的思想,即最大的不义就是攻国。墨子觉得无休止的战争对国家和百姓都是一种莫大的消耗,频繁地发起战争“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更会荒废土地,耽误农时,劳民伤财。乃至于在计算攻国的得失利弊时,墨子得出了“及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的结论。墨子反对战乱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之上,他更是身体力行地来制止战乱的发生。墨子曾听闻楚国要攻打宋国,于是奔赴楚国与公输班探讨机关之术。经过同公输班的“九攻九拒”,最后折服了公输班,也说服了楚王,让宋国免于战乱的困扰。可见墨子致力于在生活中贯彻自己的理念,亦非寻常坐而论道的学者式人物。
探骊寻珠
墨家的兼爱也时常被人同儒家的仁爱进行比较。孟子就对墨家的兼爱颇有微词,判定“墨氏兼爱,是无父也”,也认为儒家的“仁爱”是“一本”,而墨家的兼爱是“二本”,墨家的兼爱违背了人之常情,也违背了自然道理,因而必然难以实现。孟子的观点固而是一家之言。那么,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到底有什么差别呢?通过比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爱人”伦理动机的差异性: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且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强调人优于动物之处便是人除了能养父母外,更要懂得孝敬父母。孝顺爱敬父母弟兄,是人的天性,亦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故而“仁爱”并不具备功利性,是一种人道主义道德。墨子则大力提倡“兼相爱,交相利”的互惠原则。倘若自己利益了他人,那么他人必应该回报自己,也即“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墨子强调爱人的目的在于为了得到他人的回馈、最终利于自己。正是如此,墨子的“兼爱”带有着浓厚的功利主义的色彩。
2.“爱人”实施过程的差异性:儒家的仁爱讲究亲疏有别,远近有序。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爱人应当从自己身边的人开始爱起,然后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墨子认为爱人是不分地域、等级、亲疏、贵贱的,要求人们做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他强调爱无差等。这种思想虽然对打破宗法制度有积极作用,却过于理想化,脱离了社会实际,故而兼爱的理念在具体实行中并不长久。
3.“爱人”落实标准的差异性:孔子说:“为仁由己,其由人乎哉”,目的在于要求实行仁义之举是发自内心的,更加强调一种自我义务。做事但求尽心而为,问心无愧,也不求回报。一言以蔽之,这种“爱” 侧重于内心情感动机,而缺少具体的衡量标准。墨子则要求不仅在动机上“兼相爱”,在实际行为中也要达到“交相利”的效果。他认为:“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也就是说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作为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可以看到墨子对仁爱的要求并不止于内心感情的动机,而是要求产生具体的功效,功利目的非常明显。
知己知彼
总览各大院校真题,可以说墨子“兼爱”这个知识点是考察的一大热门,重要指数三颗星★★★
对兼爱的考察多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如23年的北京大学;22年的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以及陕西师范大学等,也有少数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对于论述题,单独考察“兼爱”这一知识点的可能性不算太大,更多都是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比如进行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比较,这也是考察先秦知识的重要综合题目。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都有曾考察过这类题目。鸭鸭们在学习时一定要深入思考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梳理二者的关系,如此才会知道哪里是关键,哪里是采分点,这样在考场上就不会慌张,安然自若,从而取得好成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