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3年7月3日 -- 全球水技术创新者赛莱默(纽交所代码:XYL)今天宣布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共同打造的"水印计划"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在庆元县成功验收,验收仪式于6月28日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举行。不久前,赛莱默"水印计划"还跟随上海市长宁区周家桥街道党政代表团走进云南省金平县,就当地水资源保护及安全用水等方面开展调研,通过发挥自身在智慧驭水技术和资源优势,助推金平县的乡村振兴步伐。
中国妇基会--赛莱默“水印计划”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在庆元县成功验收
(资料图片)
"专注于保护水资源,向世界各地提供安全的水环境,并向社会群体提供用水问题的相关知识,进而提升社区用水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是赛莱默发起‘水印计划"的初衷,也是我们实现‘共创和谐水世界"公司愿景的关键。"赛莱默中国及亚州区总裁吕淑萍表示,"我们很高兴在与中国妇基会的合作下,将‘水印"福祉从学校辐射至更广泛的农村社区。我们希望可以持续发挥赛莱默的水技术优势,为农村社区打造优质的水环境,同时带动更多人共同促进水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污水处理工程,"水印计划"为乡村添"绿"颜
随着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绿色"已经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而直接影响着人居环境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也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地处浙西南山区、浙闽交界的庆元早在2005年就收到嘱托 ——"庆元获得全国生态第一名,如果她能继续保持这个第一,我说这个就是她的政绩。"长期以来,庆元一直保持着"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的荣誉,并始终有序推进生态建设重任,但在村镇的污水处理方面依然面临着基础设施老旧薄弱,污水收集不完全、雨污分流不彻底等问题。
在经过实地考察后,赛莱默首先针对污水处理挑战突出的两个村 —— 淤上乡山根村和安南乡安隆村,开展了"水印计划"污水处理工程,通过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对当地的污水处理终端提升改造,进而改善人居环境。从前期调研沟通到项目设计,再到施工落地,历时近一年,目前项目正式投入运行,终端出水稳定达标,最终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受益人数达2600余人,为持续建设"中国生态第一县"贡献了自身力量。
在项目验收仪式上,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代表表示,此次在庆元县实施"水印计划"污水处理项目,是一次公益参与乡村生态振兴的成功示范,同时为当地妇女参与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当天,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赛莱默志愿者团队组成的队伍不仅实地考察了项目建设、试运行情况,还与当地政府各级部门开展了座谈,就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早在2009年,赛莱默就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就携手启动了"水印计划",并在2019年从校园辐射至更广泛的农村社区。项目目前已经走进中国14个省区,惠及超过7.6万师生,助力29个国贫县脱贫攻坚。不仅如此,"水印计划"还得到赛莱默员工和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在过去7年中,赛莱默全球员工已为"水印计划"贡献超过5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2022年,即使在疫情带来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赛莱默中国有将近98%的员工参与了"水印计划" 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投身水与环境的绿色发展。
赛莱默“水印计划”为庆元县提供的污水处理设备
回访校园饮水安全,绘制人水和谐乡村画卷
上个月,赛莱默跟随上海市长宁区周家桥街道考察了其对口帮扶与经济协作县——云南省金平县。事实上,赛莱默的工程师团队早于两年前探访过当地,并已将帮扶对象选定为常年缺乏洁净的饮用水的勐拉中学。从校方及周边环境了解到真实需求后,赛莱默为学校量身打造了四台具备过滤和杀菌功能的直饮水设备,通过五级过滤保障师生能喝到洁净、安全、甘美的高品质饮用水。去年,赛莱默克服疫情影响,将设备如期送达学校完成安装调试,并开展了设备维护培训,守护孩子们的饮水健康。
本次探访,考察团特别回到勐拉中学,探访了赛莱默的直饮水项目。现场,赛莱默的志愿者们不仅为学校更换了滤芯等饮水设备配件,还针对设备维护开展了面对面培训。此外,在交流中,志愿者们针对乡村学校的安全用水及当地水生态保护问题,提供了专业解答。除了勐拉中学的参观,考察团还实地调研了沪滇协作项目、中草药产业发展、口岸开放及其他水处理项目的情况。
赛莱默志愿者在云南为直饮水设备更换滤芯等备件并在现场开展设备维护培训
为了强化对口帮扶工作成效,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本次探访中,周家桥街道还与金平县召开东西部协作座谈会,并举行了村企帮扶协作签约仪式。赛莱默作为长宁区企业代表之一,将利用自身在水行业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赋能金平镇的发展,并与金平镇共同探索出一条"产业+就业+公益圆梦"的发展路径,同时带动更多人参与当地的建设。
未来,赛莱默将会在政企协作的长效机制下,让更多学校和社区受益,在推进乡村安全、绿色、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和参与乡村振兴。
标签: